跳至內容

伊瑪目哈桑·穆吉塔巴

出自wikishia

     哈桑·本·阿里·本·阿比·塔利卜(阿拉伯語:الحسن بن علي بن أﺑﻲ طالب‎)也稱為伊瑪目哈桑·穆吉塔巴(阿拉伯語:الإمام الحسن المجتبی)是伊瑪目阿里聖女法圖麥的長子,是先知穆罕默德第一個孫子,據歷史記載,先知親自賜名他為「哈桑」。

     哈桑·本·阿里·艾比塔利布(伊歷3-50年)以伊瑪目哈桑·本·穆吉塔巴聞名,是什葉派的第二位伊瑪目,繼伊瑪目阿里後在任伊瑪目十年(伊歷40-50年),作為穆斯林大眾的哈里發執政了七個月,遜尼派認為他是最後一位純潔的哈里發。

     伊瑪目哈桑的美德遜尼派和什葉派的書籍均有記載,他是卡薩聖訓中先知將其籠罩在大衣下的人,什葉派認為根據滌淨經文[注釋 1] 哈桑和他父母是純潔無罪的人。熱愛經文[注釋 2]穆巴赫萊經文[注釋 3]以及施捨經文[注釋 4]都是有關先知的家屬降示的。伊瑪目哈桑曾兩次將所有財產都施捨給有需要的人,三次將一半的財產施捨給窮人,因此人們稱他為先知家屬的卡里姆(即慷慨大方的人)。

     哈桑·本·阿里在伊歷40年九月(齋月)二十一號伊瑪目阿里遇難後正式成為伊瑪目,伊拉克人民向他宣誓效忠,沙姆長官穆阿維葉拒絕效忠,他派遣了一支軍隊征戰伊拉克。伊瑪目哈桑命奧拜杜拉·本·阿巴斯率領軍隊迎戰,最終以沙姆軍隊失敗告終。之後詭計多端的穆阿威葉由心生一計,命人在伊瑪目哈桑的軍隊中散布謠言,稱蓋斯·本·薩德已向穆阿維葉效忠;又命人在蓋斯·本·薩德的軍隊中散布謠言稱哈桑·本·阿里接受了和平協議。

     最終因為民心渙散、穩定局勢、保護什葉派等種種因素,伊瑪目哈桑不得不接受穆阿維葉的和平協議。伊瑪目哈桑被妻子朱貸餵下毒藥在伊歷50年二月二十八號殉難。

簡要介紹

     哈桑·本·阿里是伊瑪目阿里和聖女法圖麥的長子,是先知穆罕默德第一個孫子,[5]根據歷史記載,先知親自賜名他為「哈桑」意為美好的。[6]伊瑪目哈桑有很多尊稱,如穆吉塔巴(被精選的)、賽義德(領袖)、栽奇(純潔的)等。[7]

擔任伊瑪目

     哈桑·本·阿里是什葉派的第二位伊瑪目,他在伊歷40年九月二十一號伊瑪目阿里殉難犧牲後正式成為伊瑪目,為期十年。[8]根據聖訓傳述記載,伊瑪目阿里在殉難前曾當著家人和什葉派長者面前,將經典和武器[注釋 5]親手交給哈桑,並宣布先知穆罕默德命他選哈桑為自己的繼承人。[9]

孩童時期

     關於哈桑·本·阿里的少年時期歷史上的記載並不多[10],先知穆罕默德去世時他七歲多,什葉派和遜尼派經典中有很多關於先知穆罕默德疼愛哈桑和海珊的傳述[11]

     伊瑪目哈桑孩童時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曾隨同先知穆罕默德和他的父母及弟弟海珊參與和來自納吉蘭基督教徒的挑戰,以自身發誓,要求安拉懲罰說謊的人,此事以納吉蘭基督教徒接受和平條約結束。[12]

     伊瑪目哈桑經常跟隨在先知穆罕默德身邊,經文降示時他默默站在一旁觀看,並在回家後向母親法圖麥轉述經文的內容。[13]

     當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後,艾布·伯克爾自封為哈里發,要求人們向他宣誓效忠,哈桑·本·阿里隨同父母連夜前往輔士家,號召他們根據先知生前的囑咐支持唯一合法的繼承者阿里·本·艾比·塔利布[14]

青年時期

關於伊瑪目哈桑青年時期,歷史上的記載並不多。伊瑪目哈桑在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執政時期參與過一些戰爭,歐麥爾曾要求他作為證人參與選拔哈里發的六人會議[15]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被憤怒的民眾包圍時,哈桑·本·阿里奉父親之命和弟弟海珊前來支援,保護奧斯曼。[16] 什葉派學者賽義德·穆爾塔扎(伊歷四五世紀)認為伊瑪目阿里此舉只是為了讓奧斯曼不死於非命,保護他的家人免受傷害,並不是要維護他的政權與人民作對,畢竟奧斯曼治理無方品德有愧理應退位讓賢。[17]

伊瑪目哈桑在阿里·本·艾比·塔利布執政時期隨同父親前往庫法,並在駱駝和隋芬戰役中擔任軍隊的長官。

子女

據舍赫穆菲德記載,伊瑪目哈桑有十五個子女[18];但著名學者塔巴爾西認為伊瑪目哈桑有十六位子女,一子名為艾布·伯克爾在阿舒拉事件壯烈犧牲。[19]

哈桑尼聖裔

伊瑪目哈桑的後代由哈桑·穆薩納、宰德、阿穆爾以及海珊·阿薩拉姆傳下去。海珊和阿穆爾的後代已消失在在歷史的長河,唯有哈桑·穆薩納、宰德的後代流傳至今[20],人們將這二人的後代稱為哈桑尼聖裔[21](在摩洛哥人們將伊瑪目哈桑的後代成為「舒拉法」)[22]。伊瑪目哈桑的後代在歷史參與過很多重大社會、政治事件,在伊歷二三世紀他們曾參與推翻阿巴斯政府的起義,並在各地建立了公正的伊斯蘭政府。

短暫的執政時期

伊瑪目哈桑在伊歷四十年[23]九月二十一號曾執政六到八個月[24],遜尼派學者認為根據來自先知穆罕默德的聖訓,哈桑·本·阿里是最後一位哈里發大賢。[25]

伊拉克人民是向伊瑪目哈桑宣誓效忠的第一批人,之後其他地方的人民也接二連三的向他效忠。[26]沙姆人民誓死捍衛穆阿維葉,拒絕向伊瑪目哈桑效忠。[27]

穆阿維葉率領一支強大的沙姆軍隊討伐伊拉克,[28]但以失敗告終。最終這場戰爭以雙方簽訂和平協議,穆阿維葉成為伍麥葉王朝首位哈里髮結束。[29]

穆斯林大眾的效忠和沙姆人民的反對

據什葉派和遜尼派書籍記載,信士們的領袖阿里殉難犧牲後,穆斯林大眾向哈桑·本·阿里效忠,宣誓他為伊斯蘭民族的哈里發。[30]據著名學者貝拉扎里記載:奧拜杜拉·本·阿巴斯在埋葬了伊瑪目阿里的遺體後,來到民眾將這一悲痛的消息告訴了他們並說:「哈桑·本·阿里是最優秀最合適的繼承人,你們應該向他效忠。」」[31]

據《引導》(الارشاد)記載:當伊瑪目阿里犧牲後,在九月二十一號周五的早上哈桑·本·阿里來到清真寺演講,他強調了自己的美德以及與先知穆罕默德的親屬關係,並引述了古蘭經經文強調先知家屬的重要性。[32]演講結束後奧拜杜拉·本·阿巴斯站起來對人們說:「你們應該向你們的先知的孫子,你們的伊瑪目的繼承人效忠。」人們聽到後紛紛向伊瑪目哈桑宣誓效忠。[33]據歷史記載,約有四萬多人參與此次效忠,[34]根據塔巴爾西的傳述,蓋斯·本·薩德·歐拜貸—伊瑪目阿里軍隊的長官是一個向哈桑·本·阿里宣誓效忠的人。[35]

據歷史記載,大多數居住在庫法的聖門弟子接受了哈桑·本·阿里擔任哈里發,並向他宣誓效忠。[36]麥地那和麥加的穆斯林對此沒有異議,葉門、波斯等地的穆斯林也承認了宣誓效忠的合法性(或者至少並無反對之意)[37],伊拉克人民更是認為哈桑·本·阿里是當之無愧的哈里發人選。[38]

與穆阿維葉的戰爭

伊瑪目哈桑生平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就是與穆阿維葉的戰爭[39]。繼伊拉克麥加麥地那、波斯和葉門穆斯林向哈桑·本·阿里宣誓效忠後[40],沙姆人民宣布當地長官穆阿威葉為合法的哈里發,並向其效忠。[41]

穆阿維葉多次在演講和與伊瑪目哈桑的信件聯繫中,強調他不承認哈桑·本·阿里的效忠。[42]穆阿維葉自奧斯曼過世後便開始為自己的哈里發之位做籌備,[43]在伊瑪目阿里殉難後他率領沙姆軍隊討伐伊拉克。[44]

據歷史記載,伊瑪目哈桑在父親犧牲後的五十天,對穆斯林大眾的效忠未作任何反應,[45]知道他聽到沙姆軍隊前來討伐伊拉克的消息,派遣奧拜杜拉·本·阿巴斯率領軍隊前去迎戰。[46]

沙姆軍隊的討伐以慘敗告終,穆阿維葉連夜派人給奧拜杜拉送信,聲稱哈桑·本·阿里提議雙方簽訂和平協議,並將哈里發之位託付給了我。穆阿維葉以一百萬迪納爾賄賂,要求他加入沙姆軍隊。奧拜杜拉接受了提議連夜跑路,蓋斯·本·薩德成為伊瑪目哈桑軍隊的新長官。[47]

據貝拉扎里的傳述,當奧拜杜拉連夜加入沙姆軍隊後,穆阿維葉以為伊瑪目哈桑軍隊軍心渙散輕易便可攻破,命令手下全力攻擊,但是蓋斯·本·薩德接管了軍隊,他率領手下打敗了沙姆軍隊。 沙姆軍隊慘敗後穆阿威葉妄圖以同樣的方法用金錢收買蓋斯,但他這次失算了,蓋斯信仰堅定對哈桑·本·阿里忠心耿耿,嚴厲的拒絕了穆阿威葉的提議。[48]


與穆阿威葉的和平協議

當沙姆軍隊慘敗後,伊瑪目上隨同軍隊來到薩包特(是馬達因附近的地區)休息,據穆菲德記載伊瑪目為了考驗手下的忠誠度,登上講台發布演講:「我認為你們厭惡的團結比你們喜歡的分裂好,我為你們大家著想,向你們為自己考慮那樣,我希望你們不要為違抗我的命令,不要反對我的意見……。 人們在聽到伊瑪目的演講後面面相覷議論紛紛,認為他要和穆阿維葉達成協議,將哈里發之位託付給對方。在場的所有人都情緒不穩定,甚至有人憤怒的衝進了伊瑪目哈桑的帳篷,奪走了他的隨身物品。[49] 據葉古比(伊歷292年去世)的記載穆阿維葉在戰敗後又心生一計派遣幾位信使出入哈桑·本·阿里的帳篷,然後故意大聲在人們面前說:「安拉通過使者的孫子保護了穆斯林免受戰爭之苦,阻止內部紛亂,他接受了和平協議」 伊瑪目哈桑的軍隊聽到此番言論後軍心大亂,怒火衝天,甚至有人妄圖襲擊伊瑪目。[50]這起事件後,伊瑪目哈桑的核心弟子自願承擔起保護他的責任日夜維護在他身邊。某天半夜哈瓦利吉派[51]的餘孽突襲伊瑪目,刺中了他的大腿,伊瑪目從馬背上摔了下來。[52]人們用架子迅速將伊瑪目護送到薩德·本·瑪斯伍德家裡進行救治。[53] 當伊瑪目在薩德家裡被急救時,部分得知此消息的庫法各部落的族長私下給穆阿維葉寫信表達忠心,他們在信中邀請穆阿維葉來伊拉克並承諾會將哈桑·本·阿里本人獻給穆阿維葉。[54]

穆阿維葉提議協議

據伊歷三世紀的歷史學家葉古比記載:穆阿維葉悄悄派人前往伊瑪目哈桑的軍隊散布謠言,稱蓋斯·本·薩德已向穆阿維葉臣服,接著他又派了一批人前往蓋斯的軍隊散布謠言,稱哈桑本·阿里已和他簽訂協議。[55]據穆菲德記載伊瑪目哈桑雖然根本不信任穆阿維葉,但是考慮到當時的局勢,伊瑪目無可法不接受和平協議。[56]最後穆阿維葉將庫法各部落組長寫的投降信交到哈桑·本·阿里手上,讓他看清局勢,雙方簽訂和平協議,任何條件都可以談判。[57]


據貝拉扎里記載穆阿維葉派人將蓋有自己印章的白紙交給哈桑·本·阿里,即任何條件都可以接受。伊瑪目哈桑將人們召集起來詢問他們的看法,是持續戰爭還是接受和平協議。人們大聲喊著《البقیة البقیة》(意為我們要活著)的口號,要求伊瑪目接受穆阿維葉的和平協議。[58]伊瑪目哈桑見民心渙散大勢已去,便接受了穆阿維葉的提議。[59]

和平協議內容

據歷史記載,協議的部分內容有: 1-哈里發之位託付於穆穆阿威葉,但前提條件是他必須遵從古蘭經、遜奈和哈里發大賢的道路。 2-穆阿維葉無權指定繼承人,必須由穆斯林大眾來協議。 3-所有民眾包括什葉派的生命都必須受到保護。[60] 某些史書中記載伊瑪目哈桑的代表前去談判時將穆阿維葉去世後由哈桑·本·阿里繼承也列為前提條件之一,並且穆阿維葉需支付給伊瑪目哈桑五百萬迪拉姆,但伊瑪目拒絕了這兩個條件。[61]

麥地那居住時期

伊瑪目哈桑在和穆阿維葉簽訂和平協議之後,雖然庫法的什葉派再三挽留,但他還是決定回到麥地那定居。[62]除了去麥加[63]和沙姆[64],再也沒有離開過麥地那。

知識源泉

據歷史記載,伊瑪目哈桑在麥地那經常為民眾講解各種宗教和教法上的疑問。據傳,哈桑·本·阿里在先知寺做晨禮,直到日出前紀念安拉,然後學者和人民陸續來到清真寺向他請教宗教上的問題,一直持續到下午。[65]

社會地位

據歷史記載,伊瑪目哈桑在當時有舉足輕重的社會地位,受到人們的愛戴和尊重。據伊本·薩德(伊歷230年過世)記載,當人們在朝覲儀式中見到哈桑·本·阿里時,將他身邊圍得水泄不通,以至於哈桑·本·阿里不得不求助身旁人的幫助才能得以脫身。[66]

拒絕與穆阿維葉合作

據傳,當伊瑪目哈桑離開庫法後,一些哈瓦利吉派的人在努赫萊(庫法附近的一個軍營)密謀如何謀害穆阿維葉。他得知後給哈桑·本·阿里寫了一封信,要求他回來與這些反叛分子作戰。伊瑪目拒絕了他並在信中寫道:「如果我註定要和某個人開戰,那個人一定是你。」[67]同樣的事又發生了一次,伊瑪目仍然拒絕站在穆阿維葉的一邊。[68]

伍麥葉族的反應

在《الاحتجاج》一書中記載了很多伊瑪目哈桑和伍麥葉族人發生的爭辯,伊瑪目維護先知家屬的名聲,強調了敵人的詭計和卑鄙的手段。[69]

殉難犧牲

遜尼派和什葉派的書籍均有記載,伊瑪目哈桑被艾什艾斯·本·蓋斯之女朱貸(伊瑪目哈桑的妻子)毒藥就殉難犧牲。[70]據傳,哈桑·本·阿里是在中毒後的三天[71]、四十天[72]或兩個月[73]後犧牲。伊本·薩德在《الطبقات》記載哈桑·本·阿里殉難後人們爭先恐後的聚集在白格墓園,麥地那整整七天都沉浸在哀悼中。[74]

埋葬遺體事件

據一些書籍記載,伊瑪目哈桑生前曾對他的弟弟海珊立下遺囑,當他過世後將遺體埋葬在安拉的使者旁邊。[75]據傳,哈桑·本·阿里曾同阿伊莎談論了這個問題並取得了她的同意。[76] 據另一些書籍記載,伊瑪目哈桑曾在生前立下遺囑,當他過世後將遺體埋葬在祖母法圖麥·賓特·阿薩德旁邊,[77]在舉行葬禮時要低調,萬不可出現流血事件。[78] 當哈希姆家族的人將伊瑪目哈桑的棺材抬向先知陵墓的方向時,伍麥葉族人突然出現在路中間,阻止他們將伊瑪目的遺體埋葬在先知穆罕默德旁邊。[79] 據貝拉扎里記載,當阿伊莎見到雙方劍拔弩張時大喊:「這裡是我的家,我不允許其他人埋葬在這裡!」[80] 伊本·阿巴斯對全副武裝的麥爾旺說:「我們沒想將伊瑪目哈桑的遺體埋葬在此處,我們只是想讓伊瑪目和他的祖父做最後的告別。如果伊瑪目在生前留下遺囑務必將遺體埋在先知的旁邊,任何人都不能阻止我們完成他的遺囑。」接著伊本·阿巴斯提到了阿伊莎曾發動駱駝戰役,(隱晦地譴責了她。)[81]此話結束後哈希姆族和伍麥葉族氣氛緊張,戰爭一觸即發,伊瑪目海珊想到了兄長生前萬不可發生流血事件的遺言,將遺體埋在白格陵園,祖母法圖麥·賓特阿薩德旁邊。[82] 據什葉派學者伊本·沙赫·奧舒博記載,當哈希姆族準備埋葬伊瑪目哈桑時,埋伏在一旁的伍麥葉族將箭射向伊瑪目的遺體,根據這個傳述,時候人們從伊瑪目哈桑的遺體上拔出了七十多支箭。[83]

殉難日期

關於伊瑪目哈桑的殉難年份,歷史學家認為是伊歷49、50或51年。[84]關於日期,根據什葉派書籍記載,是伊歷二月七號[85]或二十八號[86];根據大部分遜尼派書籍記載,是在伊歷三月。[87] 在伊朗,二月二十八號作為先知穆罕默德和伊瑪目哈桑的殉難日放假,人們為此舉行哀悼會。但是在納傑夫什葉派宗教學院一直將二月七號定為伊瑪目哈桑的殉難日,伊朗庫姆市的宗教學院大學者阿卜杜·卡里穆後亦將這天定為伊瑪目的殉難日,為他舉行追悼會。[88]

注釋

  1. 《先知的親屬啊!安拉只欲滌淨你們的污穢,使你們純潔無染。》[1]
  2. 《你說:「我不為此而向你們所求索求報酬,只求為(我的)近親而親密。」》[2]
  3. 《在真理降臨你之後,誰跟你爭論此事,你就說:「你們來吧!讓我彼此把我們的孩子和你們的孩子,我們的婦女和你們的婦女,我們自己和你們自己召集在在一起,然後讓我們互相詛咒,祈求安拉譴怒說謊的人。」》[3]
  4. 《他們把自己喜愛的事物施捨給窮人、孤兒和俘虜。》[4]
  5. 經典和武器,又稱為伊瑪目的明證。其中包括先知穆罕默德的戒指、穆薩聖人的拐杖、蘇萊曼聖人的戒指以及聖女法圖的經典。當什葉派伊瑪目的身份遭到質疑時,他們會拿出這些物品自證。

腳註

  1. 古蘭經33:33
  2. 古蘭經42:23
  3. 古蘭經3:61
  4. 古蘭經76:8
  5. 舍赫·穆菲德《引導》《الإرشاد》伊歷1413,第二冊,5頁
  6. 艾哈邁德·本·罕白里《艾哈邁德聖訓集》《مسند احمد بن حنبل》第一冊,91、118頁;庫萊尼《卡菲》《الکافی》第六冊,33-34頁
  7. 伊本·沙赫奧舒博《艾比·塔利卜後裔的榮耀》《 مناقب آل ابی‌طالب(ع)》第四冊,29頁
  8. 舍赫·穆菲德《引導》《الإرشاد》伊歷1413,第二冊,15頁
  9. 庫萊尼《卡菲》《الکافی》第一冊,298頁
  10. 馬哈達維·達姆加尼《哈三·本·阿里,伊瑪目》《حسن بن علی، امام》304頁
  11. 伊本·哈巴安《伊本·哈巴安聖訓實錄》《صحیح ابن حبان》第十三冊,402頁;艾哈邁德·本·罕白里《艾哈邁德聖訓集》《مسند احمد بن حنبل》達爾薩德爾,第五冊,354頁;提爾米茲《提爾米茲聖訓集》《سنن ترمذی》伊歷1403,第五冊,322-323頁;哈克姆·尼沙布利《المستدرک علی الصحیحین》《兩聖訓增補》伊歷1406,第一冊,287頁;瑪吉樂西《بحارالانوار》波斯歷1363,第四十三冊,261-317頁
  12. 伊本·薩德《雄偉的階層》《الطبقات الکبری》公曆1968,第六冊,406-407頁;薩杜格《里扎聖訓實錄》《عیون اخبار الرضا》波斯歷1363,第一冊,85頁;舍赫·穆菲德《引導》《الإرشاد》伊歷1413,第四冊,7頁。
  13. 伊本·舍赫·奧舒布《艾比·塔利卜後裔的榮耀》《مناقب آل ابی‌طالب》波斯歷1379,第一冊,154頁
  14. 蘇萊姆·本·蓋斯《蘇萊姆·本·蓋斯之書》《کتاب سلیم بن قیس》伊歷1405,665、918頁。
  15. 古特拜·丁瓦里《領袖與政治》《الامامة و السیاسة》伊歷1410,第一冊,42頁。
  16. 伊本·阿卜杜·拉拜《艾格·法里德》《العقد الفرید》第五冊,58、59頁;
  17. Sayyid Murtaḍā,Shāfī fī al-imāma,vol.4,p.242.
  18. المفید، الارشاد، ۱۴۱۳ق، ج۲، ص۲۰
  19. طبرسی، اعلام الورى، ۱۴۱۷ق، ج۱، ص ۴۱۶
  20. العمري، المجدی فی أنساب الطالبیین، ص۲۰۲.
  21. الأنساب، ج‌۴، ص۱۵۹.
  22. یمانی، موسوعة مکة المکرمه، ۱۴۲۹ق، ج۲، ص۵۸۹.
  23. شیخ مفید، الارشاد، ۱۴۱۳ق، ج۲، ص۹.
  24. مسعودی، مروج‏ الذهب، ۱۴۰۹ق، ج۲، ص۴۲۶
  25. مسعودی، مروج‏ الذهب، ۱۴۰۹ق، ج۲، ص۴۲۹؛ مقدسى، البدء و التاریخ، مکتبة الثقافة الدینیة، ج۵، ص۲۳۸؛ ابن کثیر، البدایة و النهایة، دارالفکر، ج۶، ص۲۵۰.
  26. جعفری، تشیع در مسیر تاریخ، ۱۳۸۰ش، ص۱۵۸-۱۶۱.
  27. ابن کثیر، البدایة و النهایة، دارالفکر، ج۸، ص۲۱.
  28. شیخ مفید، الارشاد، ۱۴۱۳ق، ج۲، ص۱۱؛ ابن اعثم، الفتوح، ۱۴۱۱ق، ج۴، ص۲۸۶.
  29. جعفریان، حیات فکرى و سیاسى ائمه، ۱۳۸۱ش، ص۱۴۷-۱۴۸.
  30. Yaʿqūbī, Tārīkh al-Yaʿqūbī, vol. 2, p. 214; Ṭabarī, Tārīkh al-Ṭabarī, vol. 5, p. 158; Masʿūdī, Murūj al-dhahab, vol. 2, p. 426.
  31. Balādhurī, Ansāb al-ashrāf, vol. 3, p. 28.
  32. Mufīd, al-Irshād, vol. 2, p. 7-9; Abū l-Faraj al-Iṣfahānī, Maqātil al-ṭālibīyyīn, p. 62.
  33. Mufīd, al-Irshād, vol. 2, p. 8-9.
  34. Maqrizī, Imtāʿ al-asmāʾ, vol. 5, p. 358; Ibn ʿAbd al-Barr, al-Istīʿāb fī maʿrifat al-aṣḥāb, vol. 1, p. 385; Dīyārbakrī, Tārīkh al-khamīs, vol. 2, p. 289; Nuwayrī, Nihāyat al-ʾirb, vol. 20, p. 229
  35. طبری، تاریخ طبری، ۱۳۷۸ق، ج۵، ص۱۵۸.
  36. Jaʿfarī, Tashayyuʿ dar masīr-i tārīkh, p. 158
  37. Jaʿfarī, Tashayyuʿ dar masīr-i tārīkh, p. 161
  38. Jaʿfarī, Tashayyuʿ dar masīr-i tārīkh, p.158-160
  39. هاشمى نژاد، درسى كه حسین به انسان‌ها آموخت، ۱۳۸۲ش، ص۴۰.
  40. Jaʿfarī, Tashayyuʿ dar masīr-i tārīkh, p. 161.
  41. Ibn Kathīr, al-Bidāya wa l-nihāya, vol. 8, p. 21.
  42. Abū l-Faraj al-Iṣfahānī,Maqātil al-ṭālibīyyīn,p.from 67 to the next;Ibn Abī l-Ḥadīd,Sharḥ Nahj al-balagha,vol.16,p.25
  43. Jaʿfarī, Tashayyuʿ dar masīr-i tārīkh,p.161.
  44. Mufīd,al-Irshād,vol.2,p.11;Ibn Aʿtham,Kitāb al-Futūḥ,vol.4,p.286
  45. Balādhurī,Ansāb al-ashrāf,vol.3,p.29
  46. Abū l-Faraj al-Iṣfahānī,Maqātil al-ṭālibīyyīn,p.71
  47. Abū l-Faraj al-Iṣfahānī,Maqātil al-ṭālibīyyīn, p.73-74
  48. Balādhurī,Ansāb al-ashrāf,vol.3,p.38
  49. Mufīd, al-Irshād,vol.2,p.11
  50. Yaʿqūbī, Tārīkh al-Yaʿqūbī,vol.2,p.214
  51. Dīnawarī, Akhbār al-ṭiwāl,p.217
  52. Mufīd, al-Irshād,vol.2,p.12
  53. Mufīd, al-Irshād,vol.2, p.11;Balādhurī,Ansāb al-ashrāf,vol.3,p.35
  54. Mufīd,al-Irshād,vol.2,p.12
  55. Yaʿqūbī,Tārīkh al-Yaʿqūbī,vol.2,p.214.
  56. Mufīd, al-Irshād,vol.2,p.13-14
  57. Balādhurī,Ansāb al-ashrāf,vol.3,p.41
  58. Ibn ʿAsākir,Tārīkh madīnat Dimashq,vol.13,p. 268
  59. Masʿūdī,Murūj al-dhahab,vol.2,p.426
  60. Āl Yāsīn,Raḍī.Ṣulh al-Ḥasan,259-261
  61. جعفری، تشیع در مسیر تاریخ، ۱۳۸۰ش، ص۱۸۰-۱۸۱.
  62. ابن ابی الحدید، شرح نهج البلاغه، ۱۴۰۴ق، ج۱۶، ص۱۶.
  63. ابن کثیر، البدایة و النهایة، دارالفکر، ج۸، ص۳۷؛ مجلسی، بحار الأنوار، ۱۳۶۳ش، ج۴۳، ص۳۳۱.
  64. ابن شهرآشوب‏، المناقب، ۱۳۷۹ق،ج۴، ص۱۸.
  65. Ibn Saʿd, al-Ṭabaqāt al-kubrā, vol. 10, p. 297; Balādhurī, Ansāb al-ashrāf, vol. 3, p. 21; Ibn ʿAsākir, Tārīkh madīnat Dimashq, vol. 13, p. 241
  66. Ibn Saʿd, al-Ṭabaqāt al-kubrā, vol. 10, p. 406
  67. Ibn Athīr, al-Kāmīl fī al-tārīkh, vol. 3, p. 409.
  68. Irbilī, Kashf al-ghumma, vol. 1, p. 536.
  69. Ṭabrisī,al-Iḥtijāj,vol.1,p.270-284
  70. Mufīd, al-Irshād,vol.2,p.7-9; Abū l-Faraj al-Iṣfahānī,Maqātil al-ṭālibīyyīn,p.62;Balādhurī,Ansāb al-ashrāf,vol.3,p.55;Ibn Kathīr,al-Bidāya wa l-nihāya,vol.8,p.43;Muqaddasī,al-Bidaʾ wa al-tārīkh,vol.6,p.5.
  71. مسعودی، مروج‏ الذهب، ۱۴۰۹ق، ج۲، ص۴۲۷.
  72. ابن سعد، الطبقات الکبری، ۱۴۱۸ق، ج۱۰، ص۳۴۱؛ شیخ مفید، الارشاد، ۱۴۱۳ق، ج۲، ص۱۵؛ ابن شهرآشوب‏، المناقب، ۱۳۷۹ق، ج۴، ص۲۹.
  73. ابن خلکان، وفیات الاعیان ۱۳۶۴ش، ج۲، ص۶۶.
  74. Ibn Saʿd,al-Ṭabaqāt al-kubrā,vol.10,p.351-352
  75. Dīnawarī,Akhbār al-ṭiwāl,p.221;Balādhurī, Ansāb al-ashrāf,vol.3,p.60-62;Ṭūsī,al-Amālī,p.160
  76. ابن عبد البر، الاستیعاب فى معرفة الاصحاب، ۱۴۱۲ق، ج‏۱، ص۳۸۸؛ حلبی، السیرة الحلبیة، ۱۴۲۷ق، ج۳، ص۵۱۷.
  77. Mufīd,al-Irshād,vol.2,p.17;Ibn Shahrāshūb, al-Manāqib,vol.4,p.44;Ṭabrisī,Iʿlām al-warā,vol.1,p.414
  78. Balādhurī,Ansāb al-ashrāf,vol.3,p.60-62;Mufīd,al-Irshād,vol.2,p.17
  79. Mufīd,al-Irshād,vol.2,p.18;Balādhurī,Ansāb al-ashrāf,vol.3,p.64-65;Dīnawarī,Akhbār al-ṭiwāl,p.221;Ṭūsī,al-Amālī,p.160-161
  80. Balādhurī,Ansāb al-ashrāf,vol.3,p.61
  81. Mufīd,al-Irshād,vol.2, p.18
  82. Mufīd,al-Irshād,vol.2,p.18-19;Balādhurī,Ansāb al-ashrāf,vol.3,p.64-65;Dīnawarī,Akhbār al-ṭiwāl,p.221;Ṭūsī,al-Amālī,p.160-161;Ibn Shahrāshūb,al-Manāqib,vol.4,p.44
  83. Ibn Shahrāshūb,al-Manāqib,vol.4,p.44
  84. Mufīd,al-Irshād,vol.2,p.15;Balādhurī,Ansāb al-ashrāf,vol.3,p.64;Maqrizī, Imtāʿ al-asmāʾ,vol.5,p.361;Dīyārbakrī,Tārīkh al-khamīs,vol.2,p.293;Ibn ʿAbd al-Barr, al-Istīʿāb fī maʿrifat al-aṣḥāb,vol.1,p.389; Kulaynī,al-Kāfī,vol.6,p.461-462
  85. Shahīd al-Awwal,al-Durūs al-sharʿīyya,vol.2,p.7.;
  86. Mufīd,Masār al-shīʿa,p.46-47;Ṭūsī,Miṣbāḥ al-mutahajjid,vol.2,p.790;Ṭabrisī,Iʿlām al-warā,vol.1,p.403;Ibn Shahrāshūb,al-Manāqib,vol.4,p.29
  87. Balādhurī,Ansāb al-ashrāf,vol.3,p.66;Maqrizī,Imtāʿ al-asmāʾ,vol.5,p.361;Dīyārbakrī,Tārīkh al-khamīs,vol.2,p.293;Ibn ʿAbd al-Barr,al-Istīʿāb fī maʿrifat al-aṣḥāb,vol.1,p.389
  88. خبرگزاری مهر /هفتم صفر بر اساس قول مشهور سالروز شهادت امام مجتبی(ع) است

參考文獻

  • 伊本·阿希爾,阿里·本·穆罕默德《雄獅草原:聖門弟子通鑑》《اُسد الغابه فی معرفة الصحابه》,貝魯特,達爾·菲克出版社,伊歷1409/公曆1989
  • 伊本·阿卜杜·巴爾,優素福·本·阿卜杜拉《伊斯提奧布》《الاستیعاب فی معرفة الاصحاب》貝魯特:世代出版社,伊歷1412/公曆1992
  • 阿卜杜拉·本·穆斯林·本·古特拜·丁瓦里《領袖與政治》《الامامة و السیاسة》 貝魯特,達爾·艾茲瓦出版社,第一版,伊歷1410
  • 阿里·阿米爾哈尼,,《伊瑪目派教義學家的「指定」理論》《نظریه نص از دیدگاه متکلمان امامی》,《領導權研究》半年刊,第10期,波斯歷1392年4月
  • 艾哈邁德·本·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拜《艾格·法里德》《العقد الفرید》貝魯特,達爾·庫圖博出版社
  • 賽義德·穆赫森·艾敏《什葉派名人錄》《اَعیان‌الشیعة》貝魯特,達爾·瑪勒法出版社,伊歷1419/公曆1998
  • 皮尤宗教與公共生活論壇,《世界穆斯林人口地圖》《نقشه جمعیت مسلمانان جهان》庫姆,什葉派研究出版社,第一版,波斯歷1393
  • 哈桑·安薩里《伊瑪目制度(伊瑪目派視角)》《امامت (امامت نزد امامیه》,《伊斯蘭大百科全書》第十冊,德黑蘭,伊斯蘭大百科全書中心,第一版,波斯歷1380
  • 米爾·賽義德·謝里夫· 伊吉《瑪瓦格夫注釋》《شرح‌المواقف》庫姆,謝里夫·拉迪出版社,第一版,伊歷1325
  • 里扎· 布倫賈卡《伊斯蘭教派與學派導論》《آشنایی با فرق و مذاهب اسلامی》,庫姆,塔哈出版社,第四版,波斯歷1389
  • 艾哈邁德· 帕克特奇瞪人《媒介》《توسل》,《伊斯蘭大百科全書》,第十六冊,德黑蘭,伊斯蘭大百科全書中心,第一版,波斯歷1387
  • 瑪赫穆德·塔基扎德·達瓦里《全球什葉派人口統計報告(基於網絡與文獻資料)》《گزارشی از آمار جمعیتی شیعیان کشورهای جهان براساس منابع اینترنتی و مکتوب》,庫姆,什葉派研究出版社,第一版,波斯歷1390
  • 穆罕默德·薩法爾· 賈布里利《什葉派教義學發展史》第二冊:從隱遁時期到納西爾丁·圖西《سیر تطور کلام شیعه، دفتر دوم: از عصر غیبت تا خواجه نصیر طوسی》,德黑蘭,伊斯蘭文化與思想研究院出版社,第五版,波斯歷1396
  • 拉蘇· 賈法里揚《什葉派地圖集》《اطلس شیعه》,德黑蘭:武裝部隊地理組織,第五版,波斯歷1391
  • 拉蘇· 賈法里揚《伊朗什葉派史:從起源到薩法維王朝興起》《تاریخ تشیع در ایران از آغاز تا طلوع دولت صفوی》,德黑蘭,科學出版社,第四版,波斯歷1390
  • 穆罕默德·阿里·切隆格,賽義德·馬蘇德·沙赫穆拉迪《歷史上的什葉派政權》《دولت‌های شیعی در تاریخ》庫姆,伊斯蘭科學與文化研究院,第一版,波斯歷1395
  • 穆罕默德·里扎·哈齊米《西落的太陽》《خوشید مغرب》,庫姆:我們的證據出版社,第二十八版,波斯歷1386
  • 法爾哈德 達夫塔里《伊斯瑪儀派》《اسماعیلیه》《伊斯蘭大百科全書》,第八冊,德黑蘭,伊斯蘭大百科全書中心,第一版,波斯歷1377
  • 法爾哈德 達夫塔里《博赫拉派》《بهره》《伊斯蘭大百科全書》,第四冊,德黑蘭,伊斯蘭大百科全書中心,第一版,波斯歷1377
  • 法爾哈德 達夫塔里《伊斯瑪儀派歷史與傳統》《تاریخ و سنت‌های اسماعیلیه》德黑蘭,曙光日出版社,第一版,波斯歷1393
  • 阿里·拉巴尼·古勒帕伊加尼《教義學導論》《درآمدی بر علم کلام》庫姆,思想出版社,第一版,波斯歷1387
  • 阿里·拉巴尼·古勒帕伊加尼《什葉派研究導論》《درآمدی به شیعه‌شناسی》庫姆,國際翻譯與出版中心,第四版,波斯歷1392
  • 穆罕默德•本•阿里•巴布葉•薩杜格《里扎聖訓實錄》《عیون اخبار الرضا》德黑蘭,世紀出版社,第一版,伊歷1363
  • 穆罕默德·本·阿里·本·舍赫·奧舒布《艾比·塔利卜後裔的榮耀》《مناقب آل ابی‌طالب》古墓,阿拉麥出版社,波斯歷1379
  • 穆罕默德·本·穆罕默德·穆菲德《引導》《الإرشاد فی معرفة حجج الله علی العباد》,庫姆,先知後裔遺產復興機構,伊歷1413
  • 穆罕默德·本·瑪尼·本·薩德《雄偉的階層》《الطبقات الکبری》貝魯特,達爾·庫圖博·艾勒米出版社,公曆1992
  • 穆罕默德·卡澤姆· 拉赫馬蒂與賽義德·里扎·哈齊米《栽德派》《زیدیه》《世界伊斯蘭百科全書》,第二十二冊,德黑蘭,伊斯蘭百科全書基金會,第一版,波斯歷1396
  • 蘇萊姆·本·蓋斯《蘇萊姆·本·蓋斯之書》《کتاب سلیم بن قیس》庫姆,哈迪出版社,第一版,伊歷1405
  • 賈法爾·蘇布哈尼《塔基亞》《تقیه》《世界伊斯蘭百科全書》,第七冊,德黑蘭:伊斯蘭百科全書基金會,第一版,波斯歷1382
  • 賈法爾·蘇布哈尼《媒介》《توسل》《世界伊斯蘭百科全書》,第八冊,德黑蘭,伊斯蘭百科全書基金會,第一版,波斯歷1383
  • 賈法爾·蘇布哈尼《伊瑪目派教義與歷史之光》《اضواءٌ علی عقائد الشیعة الامامیه و تاریخهم》德黑蘭:馬什阿爾出版社,伊歷1421
  • 賈法爾·蘇布哈尼《基於經訓與理性的哲學》《الالهیات علی هدی الکتاب و السنة و العقل》庫姆:伊瑪目薩迪格研究院,第六版,波斯歷1386/伊歷1426
  • 薩迪格·薩賈迪,《伊德里斯後裔》《آل ادریس》《伊斯蘭大百科全書》第一冊,德黑蘭:伊斯蘭大百科全書中心,第一版,波斯歷1374
  • 穆斯塔法·蘇塔尼《栽德派歷史與教義》《تاریخ و عقاید زیدیه》庫姆:宗教出版社,第一版,波斯歷1390
  • 蘇尤蒂,阿卜杜拉赫曼·本·艾比·伯克爾《杜爾·曼蘇爾》《الدرالمنثور فی التفسیر بالمأثور》,庫姆:大阿亞圖拉瑪爾希·納傑菲圖書館,伊歷1404
  • 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卡里姆·沙赫勒斯塔尼《宗教與學派》《الملل و النحل》庫姆,謝里夫·拉迪出版社,波斯歷1375/公曆1996
  • 第二位烈士——宰怒丁·本·阿里《傳承學中的監護》《فی علم الدرایة》庫姆,阿亞圖拉·馬爾希·納傑菲圖書館,伊歷1408/公曆1988
  • 舍赫·薩杜格,穆罕默德·本·阿里《特性》《خصال》庫姆,宗教示範學院出版社,波斯1362 /公曆1983
  • 舍赫·圖西,穆罕默德·本·哈桑《人物認知選編》《اختیار معرفة الرجال》馬什哈德,馬什哈德大學出版基金會,第一版,伊歷1409/公曆1989
  • 舍赫·圖西,穆罕默德·本·哈桑《信仰相關經濟學》《الاقتصاد فیما یتعلق بالاعتقاد》,貝魯特,光明之家出版社,第二版,伊歷1406 /公曆1986
  • 海珊· 薩貝里《伊斯蘭教派史》《تاریخ فرق اسلامی》德黑蘭,薩米特出版社,第五版,波斯歷1384
  • 賽義德·穆罕默德·巴格爾·薩德爾《關於麥赫迪的探討》《بحثٌ حول المهدی》庫姆,伊斯蘭研究黎明中心,伊歷1417
  • 賽義德·穆罕默德·海珊·塔巴塔巴伊《古蘭經準則注釋》《المیزان فی تفسیرالقرآن》庫姆,伊斯蘭出版社,第五版,伊歷1417
  • 賽義德·穆罕默德·海珊·塔巴塔巴伊《伊斯蘭中的什葉派》《شیعه در اسلام》,庫姆,伊斯蘭出版辦公室,第十六版,波斯歷1383
  • 赫利《揭示意圖》《کشف‌المراد فی شرح تجرید الاعتقاد》庫姆,伊斯蘭出版協會,第七版,伊歷1417
  • 哈利爾·本·艾哈邁德·法拉希迪《源泉》《العین》庫姆,遷徙出版社,伊歷1410年
  • 阿卜杜拉·菲亞茲《什葉派的興起與傳播》《پیدایش و گسترش تشیع》薩布澤瓦爾,伊本·亞明出版社,第一版,波斯歷1382
  • 穆罕默德·阿里嘎西米與賈瓦德·卡里米《伊朗伊斯蘭共和國》《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世界伊斯蘭百科全書》第十冊,德黑蘭,伊斯蘭百科全書基金會,第一版,波斯歷1385年
  • 穆罕默德·里扎· 卡什菲《什葉派教義學:本質、特徵與資源》《کلام شیعه ماهیت، مختصات و منابع》德黑蘭,伊斯蘭文化與思想研究院出版社,第三版,波斯歷1387
  • 古拉姆·海珊·穆哈拉米《什葉派歷史:從開端到小隱遁結束》《تاریخ تشیع از آغاز تا پایان غیبت صغری》庫姆,伊瑪目霍梅尼教育與研究學院,第二版,波斯歷1382
  • 穆罕默德·賈瓦德·馬什庫爾《伊斯蘭教派辭典》《فرهنگ فرق اسلامی》,馬什哈德,聖陵伊斯蘭研究基金會,第二版,波斯歷1372
  • 穆罕默德·里扎· 穆扎法爾《教法原理》《اصول‌الفقه》庫姆,伊斯蘭出版辦公室,第五版,伊歷1430
  • 穆菲德,穆罕默德·本·穆罕默德《闡釋:論信士長官伊瑪目阿里的領導權》《الافصاح، فی امامة امیرالمؤمنین》,庫姆,使命協會,第一版,伊歷1412
  • 穆菲德,穆罕默德·本·穆罕默德《學派與選擇問題初論》《اوائل المقالات فی المذاهب و المختارات》庫姆,舍赫·穆菲德國際會議,伊歷1413
  • 穆菲德,穆罕默德·本·穆罕默德《校正伊瑪目派信仰》《تصحیح اعتقادات الامامیه庫姆,舍赫·穆菲德國際會議,波斯歷1371
  • 納瑟·麥卡里姆·設拉子《比較教法學百科全書》《دایرةالمعارف فقه مقارن》庫姆,伊瑪目阿里·本·艾比·塔利布學院,第一版,伊歷1427
  • 《「من مات و لم یعرف امام زمانه مات میتة جاهلیة」聖訓在遜尼派典籍中的記載》《«(من مات و لم یعرف امام زمانه مات میتة جاهلیة) در کتب اهل‌سنت》,時代的伊瑪目研究機構網站,波斯歷 1390年4月24日
  • 海因茨· 哈爾姆《什葉派》《تشیع庫姆,宗教出版社,第二版,波斯歷1389
  • 伊本·阿薩克爾,阿里·本·哈桑《大馬士革史》《تاریخ مدینة دمشق》,阿里·希里校勘,思想出版社,第一版,無日期。
  • 阿克巴爾· 納什《伊瑪目問題》《مسائل الامامة》——摘自《中間派學說》片段,貝魯特,公曆1971